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洪承畴长沙幕府与西南战局的关系 > 第24章(第1页)

第24章(第1页)

随着东线战事起动,清廷不断在东南沿海增兵设将,并将东西线战事相提并论。

顺治十二年五月,清廷以固山额真石廷柱为镇海将军,统领汉军官兵驻防京口,这是顺治年间清廷在直省设置的西安、江宁、杭州外的第四个驻防点,额兵三千[252]。

十三年六月,清廷决定在福建增设汉军驻防三千,以郎赛为帅,分驻漳州、泉州[253],顺治十四年移驻福州,并专设满洲营[254]。

十四年十月,专防东南沿海的水师部队建成,以苏州总兵官梁化凤统领驻扎崇明[255]。

顺治十三年六月清廷颁诏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督抚镇等&ldo;如贼中伪官人等,有能悔过投诚,带领船只、兵丁家口来归者,察照数目分别破格升擢,更能设计擒斩郑成功等贼渠来献者,首功封以高爵,次等亦加世职,同来有功人等,显官厚赏,皆所不吝。&rdo;[256]这与七月二十四日敕谕湖广、江西、陕西、四川、广西各督抚提镇招抚的行文如出一辙,只是将贼渠郑成功之名换成了孙可望。[257]可见,清廷将东西两线是放在同一水平面上考虑了。如果说在此之前,清廷原来想以东线和平换取西线的胜利,固特授洪氏前所未有的权力,对之有求必应,百依百顺,那么此时这种可能已经消失,清廷不得不开始应付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这对深谙主子用心,又了明兵家之忌的洪承畴来说,只会愈发觉得高处不胜寒。

而且,湖广前线的局势也象一个逐渐收紧的口袋,不仅对南明军队的压力日紧一日,清军总指挥洪承畴也是越来越紧张。

顺治十四年中期前后,湖广前线的军事部署基本完成。一方面,战守分布准备就绪,官兵大都到位,只有个别情况例外(如新设祁阳镇总兵陈德,于顺治十四年十二月底才到达汛地)。共计湖北、湖南、粤西归洪承畴直接指挥的十几个提督、总兵的兵力,已达数十万之多[258]。要命的是,集结完毕的军队内部并不稳定,已经出现军心涣散的苗头了。胶州进士李世锡(霞裳)顺治八年出任湖北嘉鱼知县,曾经作过一首《哀沅》诗[259],描绘了顺治中期湖北郡邑残破,人民逃散,又遭大疫,军士多病死,道理相枕藉的实况。军心不稳并非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和夸张,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危险。顺治十五年五月,清军开始战略进攻之初,逃兵事件再次大规模爆发,就是一个明证[260]。甚至在洪氏前线司令部长沙幕府内部,也弥漫着悲观、萧瑟的情绪。彭尔述在顺治十四年作的一首诗,就生动地描绘了自己似笼中困兽般无奈的心情,&ldo;转困鸡肋滞江津,十载雕戈老战尘……酹酒还浇陶太尉,霜风旅鬓一伤神。&rdo;从清军顺治四年进入湖南,至十四年正好十年整,而目前的情形正象鸡肋,欲弃不能,欲取不得,虽然自己有心象东晋大司马陶侃那样建功立业,却只能借酒浇愁,在伤感和憔悴中老去[261]。作为前线的统帅,洪氏对部下的实际情形,不可能一无所知,但这一点他不能点破。

另一方面,湖广前线的粮饷在顺治十四年年中也都基本到位。如顺治十四年部拨盐课协济粤西及湖广军前银共十二万两在五月份已经解到,&ldo;官兵愈加振奋&rdo;[262];又顺治十三年江南欠饷十七万两及苏松常三府十一年欠饷一万多两&ldo;已通解全完&rdo;,&ldo;计七月中旬以后可望解到&rdo;[263]。可见当时湖广军前的粮饷供应情况还是良好的。清廷无疑为此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在&ldo;一岁至缺四百余万&rdo;[264]的情况下,&ldo;国用所以不足,皆由养兵&rdo;[265]的压力只有落在洪承畴的头上了。

那么,洪承畴顶着这种种压力,还在等待什么?他等待的是进军云贵三个必要条件中最重要的&ldo;事机凑合&rdo;的时刻。回顾洪氏的战略思想,很明显,官兵齐集、粮饷充足,事机凑合这三个条件就是&ldo;以守为战&rdo;和&ldo;以战为守&rdo;的宗旨:&ldo;多得贤良,安民劝农&rdo;可以得到粮饷和后方的安全,&ldo;简拔将领,练兵制胜&rdo;是官兵齐集的前提,也是&ldo;联络土司,使不为贼用,以树我之藩篱&rdo;的保证,最终目的是&ldo;计离贼党,使自为解散,以溃彼之腹心。&rdo;从收拾人心、稳定局势的以守为战,到建立军事防御体系的以战为守,打击、铲除抗清武装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洪氏的目的只有一个,加强自己,消灭敌人,促使南明方面出现政治分裂。无疑他之所以一再坚持进剿云贵必须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实际上也就是为了争取不战而胜这个最好的结局。在洪氏眼里,官兵齐集,粮饷充足,尚在其次,他顶着压力,冒着危险,等待的就是事机凑合的时刻。在此,集中体现了洪承畴所具有的战略眼光和作战气势,可以说他确有过人之处。

对于全局的形势,对于南明领导的抗清斗争,洪氏有着深刻的了解。从当前情况看,前线的清军已占有一定优势,只要能稳住局势,稳操胜券的希望还是比较大的;从长远角度看,南明控制区仅仅为中国西南一隅,而清廷占领区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极大地超过对方,进行持久战对南明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惟有一点,清廷无法不能与南明抗衡‐‐这就是人民的向心力。在多数人眼里,南明是承继明朝三百年统治的正统汉族政权,而清朝是茹毛饮血的野蛮夷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规模的战争、武力高压并不能使广大汉族人民屈服,尤其是民族气节坚定的高尚分子。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进化、蜕变乃至融合,弥漫于全国的反清气氛不会很快消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人民不会口服心服。洪承畴在湖南以极大精力从事招抚工作,抓紧&ldo;事机凑合&rdo;的希望不肯放松,实在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ldo;招抚机括&rdo;也一度成为朝廷内外墨守的金科玉律[266],这决非偶然。所谓的&ldo;招抚机括&rdo;应该包括争取民心、招徕士绅,分化、瓦解抗清武装的有生力量和群众基础等等内容,其中&ldo;计离贼党,使自为解散,以溃彼之腹心&rdo;则是核心所在。俗话说,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孙可望与李定国有矛盾,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洪氏眼里,孙、李矛盾,就是一个可加以利用的很好&ldo;事机&rdo;,为什么他不能设想这个&ldo;事机&rdo;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从而最终从根本上消蚀对方,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他在湖南&ldo;以守为战&rdo;,&ldo;以战为守&rdo;,翻来覆去地折腾,所做的一切不正是为促使孙、李矛盾这个内因发展?衡量一个军事家是否有过人之智,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他能否根据现有的条件预计将来的局面,并努力推动局面向设想的方向前进。洪承畴经略西南,是他一生中经历的最后一场大战,清廷寄予重望,赋予极权,无疑使他能够比较从容地制定战略战术,几臻炉火纯青的战争艺术遇上了恰逢其时的表现机会。台湾李光涛先生认为&ldo;洪承畴之经略南疆,乃在于兵马钱粮的应手,以及得力于投降榜样,而不是以战争取胜的。&rdo;[267]这是个颇有见地的看法,还需注意的是,洪氏将&ldo;投降榜样&rdo;更置于&ldo;兵马钱粮&rdo;之上,所以他认定自己能够等到&ldo;计离贼党,使自为解散&rdo;的那一天到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