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浪漫主义的鄙视在下面两段里表现得更露骨:
柯斯洛夫是一位情感诗人,所以不用到他那里去找艺术作品。
‐‐《全集》,第五卷,第七五页
凡是不精确的,不明确的,混乱不清的,外表的意思像很丰富而实在的意思却很贫乏的作品都应该叫做浪漫主义的。
‐‐《全集》,第六卷,第二七六页
他为什么这样敌视浪漫主义呢?别林斯基自己在《1845年俄国文学评论》里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ldo;浪漫主义者总是一切实践的敌人。……他们的通病是脱离现实&rdo;,是消极的,它把人们&ldo;从尘世搬到天上&rdo;,在&ldo;幻想&rdo;和&rdo;感伤&rdo;里过日子,放弃迫切的解放斗争。所谓&ldo;实践的敌人&rdo;就是解放斗争的敌人。这种文学决不能&ldo;满足这时代的最基本的要求&rdo;,所以别林斯基对症下药,提出文艺再现生活,对现实作无情的忠实的客观描写的口号,指出以果戈理为首的&ldo;自然派&rdo;做学习的榜样。这样就把当时浪漫主义的颓风打下去,把俄国文学引上了现实主义的康庄大道,因而唤醒民众,促进了解放运动,并且为未来的革命作了思想准备。这是别林斯基的最大功绩,远远超过了他有时矫枉过正的毛病。
他的矫枉过正表现于在片面强调艺术客观性之中,他否定了艺术创作的一些完全合法合理的因素。第一,他因为反对幻想而走到反对艺术虚构的极端,认为&ldo;现实以外的一切,即作家所凭空虚构的都是虚伪,都是对真理的毁谤&rdo;(22)。其次他因为反对感伤主义而走到否定艺术表现情感的极端,称赞莎士比亚&ldo;没有同情,没有习惯倾向和偏嗜,没有心爱的思想,也没有心爱的典型,他是无情的&rdo;(23)。第三,他因为反对&ldo;美化&rdo;而走到否定艺术表现生活理想的极端,这在上面引文里已不止见过一次。第四,他因为反对作者表示主观态度而走到否定讽刺文学的极端,说讽刺&ldo;不属于艺术范围&rdo;,是一种&ldo;伪体裁&rdo;。(24)如果在这几点上艺术家都要听从别林斯基的话,客观性就会流为客观主义,艺术就不可能有思想倾向性。
但是这些只是别林斯基的美学观点的一面,此外也还有重视主观性,情感和理想倾向的另一面。这另一面在早期也就已存在,只是没有和侧重客观性的一面达到辩证的统一,所以表面看来,他的言论往往显得互相矛盾。矛盾是思想发展所必有的条件,也是思想家在发展过程中不轻于下定论的严肃态度的表现,而别林斯基在思想态度上正是极其严肃的。早在《文学的幻想》里他就已认识到诗的思想&ldo;不是推理,不是描写,不是三段论法,而是热情,欣喜,绝望和呼号&rdo;:&ldo;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从思想和情感互相消融里才产生高度的艺术性&rdo;。他也很早就认识到&ldo;客观性并不是艺术的唯一的优点&rdo;(25),&ldo;客观性绝非不动情感,不动情感就会把诗毁灭掉&rdo;(26)。在一八四一年他写信给波特金谈心事说,&ldo;近来我对客观的艺术作品产生了一种敌视&rdo;(27)。足见这时期是他的思想转变中一个关键。现在他认识到&ldo;对生活作纯然客观的诗的描写,……过去没有过,将来也不会有&rdo;,&ldo;客观诗人与主观诗人的称号把同一创作活动割裂成为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尖锐对立的两半截,这种做法应该从理论中清除出去&rdo;(28)。(重点引者加)
这些都足以说明别林斯基已逐渐认识到他自己过去侧重客观性的片面性,仿佛是在纠正早期的片面性,他在晚期就愈来愈多地强调主观性的一面,下面几段话可以为证:
果戈理的最大的成功和跃进在于在《死魂灵》里到处渗透着他的主观性。我们所理解的主观性不是由于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对所写对象的客观现实性进行歪曲的那种主观性,而是一种深刻的渗透一切的人道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显示出艺术家是一个具有热烈心肠,同情心和精神性格的独特性的人,‐‐它不容许艺术家以冷漠无情的态度去对待他所描写的外在世界,逼使他把外在世界现象引导到他自己的活的心灵里走一过,从而把这活的心灵灌注到那些现象里去。
‐‐《全集》,第六卷,第二一七至二一八页
如果一件艺术作品只是为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没有任何植根于占优势的时代精神中的强烈的主观动机,如果它不是痛苦的哀号或高度热情的颂赞,如果它不是问题或问题的答案,它对于我们时代就是死的。
‐‐《全集》,第六卷,第二七一页
分析的精神,压制不住的研究努力,热烈的充满着爱和恨的思想在今天已变成一切真正诗的生命。(三段重点均系引者加)
‐‐《全集》,第七卷,第三四四页
这里&ldo;占优势的时代精神&rdo;就是当时俄国农奴解放运动中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ldo;热烈的充满着恨和爱的思想&rdo;。强调这一点并不是回到消极浪漫主义的主观性,而是肯定&ldo;不容许艺术家以冷漠无情的态度去对待外在世界&rdo;的那种主观性。根据以上许多引文,我们似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俄国解放运动形势的发展,别林斯基就逐渐放弃早期偏重客观性的态度,转到渐重视主观性,他已认识到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的必要和可能,而且多少已认识到现实主义并不必然要排斥积极的浪漫主义,上引三段话无宁说是对革命的浪漫主义文学所下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