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议者都对冯道事君过多颇有微辞,《旧五代史》对冯道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指责冯道&ldo;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rdo;(7)欧阳修、司马光都指责冯道这一&ldo;污点&rdo;,王夫之干脆说冯道就是个&ldo;老奸&rdo;。
其实冯道圆滑则有之,要说冯道是个奸臣,则对冯道有些苛刻了。冯道不是哪一家的私臣,也不算哪个政权的嫡系,他并不需要对某个政权&ldo;忠贞不二&rdo;来向历史证明自己的存在。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忠君未必就是对的,但忠于自己的良知,才是真正的忠。
冯道进入官场以来,没有行过恶,也没有向谁摇尾谄媚来换取功名富贵。冯道靠自己的真本事在乱世中混饭吃,这没什么不对的。宋人对冯道大加挞伐,但有一个事实却是:宋初许多文臣武将都侍奉过多个政权,比如范质仕过后唐、晋、汉、周、宋;符彦卿仕过后唐、晋、辽、汉、周、宋;张昭仕过后唐、晋、汉、周、宋;甚至宋人文彦博说赵匡胤也是周世宗的忠臣,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如果按欧阳修、司马光对冯道的标准,绝大多数的宋初名臣名将都要被否定,岂非笑谈?&ldo;良臣择主而侍,良禽择木而栖。&rdo;本不足道。倒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辙替冯道说了几句公道话:&ldo;士生于五代,立于暴君骄将之间,日与虎兕为伍,弃之而去,食薇蕨,友麋鹿,易耳,而与自经于沟渎何异。不幸而仕于朝,如冯道犹无以自免,议者诚少恕哉。&rdo;(8)
宋人吴处厚也为冯道鸣不平,他认为正因为冯道&ldo;未尝依阿诡随。其所以免于乱世。&rdo;(9)这句评语极有见地,如果冯道攀附帝王,自然是手到擒来的易事。但五代国祚短促,冯道要是被后代君主认为是前朝遗臣,自然难免一死。正因为冯道谁都不巴结,所以才有幸存活于乱世。吴处厚曾经和宋仁宗朝名臣富弼谈及冯道,富弼对冯道的评语是:&ldo;此孟子所谓大人(仁)也。&rdo;(10)
冯道所侍奉过的皇帝,未必都对冯道以国士待之,冯道又凭什么为他们殉难?豫让之所以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待豫让为国士。再说冯道人品不错,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人贵取其大节,不必在这种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
冯道的官场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五代史,柴荣有幸成为冯道传奇人生中的最后一位皇帝,而且柴荣虽然不满冯道阻挠他亲征,但柴荣对冯道还是非常客气的。毕竟冯道在当时的名望极高,郭威都对冯道礼敬有加,何况柴荣。冯道的死,象征着唐末五代官场一个时代的结束,柴荣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至于太原城中的刘崇,自高平一战后,也许柴荣不再把他当成真正的对手。再说刘崇已成老朽,也没几天活头了。而刘崇靠天气的帮助,侥幸的保住了自己的&ldo;帝国&rdo;,羞病交加,勉强支撑了近半年。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十一月,刘崇病死,时年六十岁。刘崇死后,次子刘承钧继位。
‐‐‐‐‐‐‐‐‐‐‐‐‐‐‐‐‐‐‐‐‐‐‐‐‐‐‐‐‐‐
(1)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卷
(2)《新五代史死节传》卷三十三
(3)(4)《十国春秋北汉世祖纪一》卷一百零四
(5)《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卷
(6) 苏辙《栾城后集》卷十一《冯道论》
(7) 《旧五代史冯道传》卷一百二十六
(8)苏辙《栾城后集》卷十一《冯道论》
(9)(10) 《青箱杂记》卷二
呵呵,谢谢z兄赐教,但在下并没有断章取义。时任客省使的潘美级别确实不是很高,但最重要的一点,他是赵匡胤的亲信。楚昭辅的级别更低,但楚昭辅却被赵匡胤派去京中安慰家眷。赵匡胤发动兵变后,楚昭辅入城安慰家眷,潘美则去通知几位宰相,并向朝中说赵匡胤兵变做皇帝了,让他们识时务,承认赵匡胤的帝位。见执政论意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心腹人,赵匡胤怎么敢派潘美去?《宋史本传》:&ldo;先是,太祖遇美素厚。&rdo;不是心腹是什么?正因为潘美和赵匡胤有私交,所以潘美才敢冒死劝谏救下柴荣两个幼儿。这说明了什么?如果潘美不在场,别人都不去劝,也许赵匡胤真就杀了柴荣二子。
本来想转载这两段史料的,但没有转,谢谢z兄转载原文。事实已经很清楚了,赵匡胤顾谓诸将曰:&lso;此复何侍?&rso;左右即提去(杀掉两个无辜的柴荣幼儿)。这种事还要顾问诸将?这种事情赵匡胤做不了主?他兵变之后说凡敢动幼主柴宗训和小符后者必杀,诸将唯唯听命,说明赵匡胤完全有威望由自己决定不杀两个幼儿,根本没有必要问什么诸将。不过是赵匡胤想把杀柴荣子嗣以绝后患的黑锅转到诸将头上。
见面并不能说明什么,韩通是柴荣的嫡系,赵匡胤和韩通见面,又能说什么?难道把兵变密谋说出来?赵匡胤任点检时有流言,也没什么不正常的,赵匡胤在朝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威望,在柴荣信任他,调他任点检之前,赵匡胤充其量只能算是官场的准一线人物。认为赵匡胤不可靠的大有人在,弄出点流言很正常。一些宋朝大臣在反对狄青任职时,无所不用其极,栽赃构陷,百般围攻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