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底,国家有关单位派出专人进行评审,认为机场工程质量良好,当即交付空军管理使用。不久,国家民航局利用贡嘎机场,正式开设了西藏通往成都和兰州的民用航线。1988年、1992年国家投资数亿元对机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扩建,使之具备了起降任何大型客机的能力。贡嘎机场已成为现代化的高原国际机场。
●日喀则再建一座机场
早在贡嘎机场修建过程中,中央军委就已批准修建日喀则机场,仍主要由西藏军区负责。军区党委早作了安排部署。1967年初成立修建委员会,郭瑞乐任主任,强鸿基、王德全任副主任。1967年12月,由贡嘎机场工程指挥部孟永福副指挥长率机关及工程兵三〇五团,转移到日喀则县和平村安营扎寨,先修建简易住房,作正式开工前的准备工作。1968年初,军区抽调一五八团三营、日喀则地区组织的3000藏族民工进入机场工地,于3月初破土动工。
和平机场的场址选在雅鲁藏布江边,是一片广阔的沙滩,地势平坦,挖填土方量不大。加之预先修建了简易住房(四周打土墙,上盖竹席油毛毡),用木板搭了通铺,生活设施有了改善,工程兵部队已经适应高原环境气候,又有贡嘎机场施工的实践经验,因此,尽管参加施工的部队减少,开工后效率不断提高,大都能达到预定指标。参加施工的民工,同样由部队带领,干部战士都很尽责。头一年的土建任务顺利完成。
经过第一年施工实践,发现指挥部机关与团的组织领导施工有些重叠。为精简指挥层次,于1969年3月21日撤销军区工程指挥部,由工程兵三〇五团统一负责修建指挥。与此同时,由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和空军拉萨指挥所的领导人,组成和平机场修建委员会,负责机场的组织领导和保障工作。工程兵三〇五团对此极其重视,团党委多次开会研究,决心本着&ldo;优质、高速、低耗、安全&rdo;的原则,确保按时完成任务。1969年冬1970年夏,政委、团长、副团长等先后调往内地,由副政委何永祯接任政委、参谋长戚亚西接任团长。他们年轻身体好精力充沛,经常活跃在工地上,带领部队干部战士进行艰苦施工作业。
此时&ldo;文化大革命&rdo;仍在继续,因机场位置至日喀则有段距离且较为偏僻,直接受干扰不大;但与地方联系工作时,随时警惕地方干部的派性影响,保持了部队的稳定。
经过军民工施工人员两年多的努力,至1970年底完成了机场跑道、营房、公路等主体工程,后又用两年时间,结束扫尾工程。总计投入军工6578万工日;民工19745万工日;挖填土方9812万立方米;打筑混凝土859万立方米;填筑砂石料966万立方米;采运砂石料9464万立方米;修筑公路18公里;修建营房6686平方米。
1972年11月初,经中央军委、空军、成都军区、西藏军区联合验收,认为工程质量良好,符合国家标准。由于革新了工艺技术,仅跑道工程就为国家节约开支611万余元。
日喀则和平机场建成后,由于种种原因,实行长期关闭,未投入使用。
1990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到西藏视察工作,乘坐专机由贡嘎机场到拉萨,后经日喀则从和平机场返回北京,使这两颗镶嵌在雅鲁布江畔的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第35章修建邦达机场
赵天平
1975年5月,我从甘孜军分区调任8091工程修建指挥部司令员,在成都军区和修建机场领导小组领导下,带领部队和民工修建西藏八宿县邦达飞机场。
邦达位于藏东北高原,西距昌都150余公里。新建机场座落于东西长数十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的邦达草原中部,海拔4300余米,地势高耸不平,地貌七沟八梁。这里空气稀薄,气候恶劣,400多平方公里无人居住。川藏公路沿南侧山坡东西贯通,玉曲河沿北侧山脚自西而东流入怒江。由于高原植被稀少低矮,晴好天气东西眺望,只见来往车辆星星点点消失在地平线上,而望不到草原的尽头。从1970年六七月份起,担负机场修建的部队、民工,先后从西藏和内地陆续进场,边安家边开始施工。至1974年,所有施工力量全部到位。计有原驻康区的四川省军区步兵独立第七团、驻西藏的工程兵建筑第三〇五团、空军机械营、工指两个独立营、独立二团、西藏军区第四野战医院(1个所)、空军安装队、军区通信安装队、五冶工程大队安装队和地方工程技术队伍。军区汽车十三团、十七团、十八团、二十团和二十七团的一部分运力,每年都担负了各类物资的长途运输保障任务。另外每年还从附近组织藏族民工800至4000人参加施工。从1975年起,每年的施工力量达万余人。
我到达邦达工指的时候,机场主体工程的土石方基础施工正紧张进行,同时展开了大规模备料和敷设道面的试点工作,工程建设处在即将浇灌机场道面的前期。工指党委由成都军区机关、西藏军区、成都空指派出的领导同志和我共5人组成。根据成都军区的指示精神,本着&ldo;高速、优质、低耗、安全&rdo;的方针,当年我们提出了&ldo;大干、快干、苦干,四年任务力争三年完成&rdo;的目标和要求。在世界屋脊高海拔地区建设可以升降重型战机的军用机场,要求高,难度大,施工受到自然因素的约束很多。最突出的困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高原缺氧,气候恶劣,机械少,80%靠战士、民工双手,体力消耗大,但生活条件差,导致非战斗减员较多;二是工程所需各种材料和人员主副食、蔬菜、燃料等均要从内地或千里以外供给,常因天气、道路、运力等原因面临断供危机;三是施工地区无霜期短,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天气寒冷,最低温度达摄氏零下30余度,河流封冻,部队煮饭需凿冰化水,混凝土作业难以进行,每年施工时间实际不到7个月,为抢时间,大家昼夜奋战,轮番作业,而在停工期便学政治、学军事,保养车辆器械;四是高原严寒地区施工作业,车辆、机械故障率高,不时影响施工进度;五是施工季节气候变化剧烈,日温差一般在摄氏10多度,且时有大风、冰雹、雷雨,对工程作业和新铺道面的质量维护影响很大,往往需要采取紧急措施&ldo;抢险救灾&rdo;,雷雨风暴有时还危及人员安全。当时部队均沿玉曲河畔设营。工指机关住的是活动木板房和帐篷,部队一般住在自建的干打垒铁皮屋顶房内。煮饭所需燃料由步兵独立第七团近一个营的部队常年在百里外的山沟伐木砍柴加以供应。开始阶段的蔬菜供应主要靠到外地采购,后来我们通过当地政府在较近的低海拔地区开辟了一些蔬菜生产基地,使部队吃肉和吃新鲜蔬菜的矛盾有所缓解。但由于气候、交通等问题,吃夹生饭、咸菜豆瓣下饭的情况常常发生。施工期每天的洗澡问题也难以很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