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文与方孝孺等人在自己寝殿相谈正欢,一个太监匆匆而入,向朱允文报道:“启禀万岁,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殿外求见。”
朱允文眉头轻皱,吩咐道:“让他们外间候旨。”
太监答应一声,躬身下去了。
大约一个多时辰之后,朱允文来到外间,等在那里的黄子澄与齐泰跪下叩见,朱允文让他们平身赐座,黄子澄道:“万岁,您刚才……”
朱允文道:“哦,朕刚才与方孝孺等人商议‘周官’法度的事。周制乃历朝中最完善的体制,一直为天下读书人所崇尚,可惜历朝来皆不能用,朕以为大明应该多加效法才对。二卿你们以为如何?”
黄子澄与齐泰已经是心急如焚,那里顾得上什么‘周制’,可是现在是皇上在向他们请教,两人不敢表示出一丝的怠慢。黄子澄是朱允文的老师,说话便随便了许多,道:“周制是有许多应该学习的地方,不过为臣以为这些事可急可缓,最好是兼学兼用,慢慢图之,眼下就有比这些更为紧急的事情等待圣上裁决。”
朱允文道:“两位爱卿是为北平的事情来的吧?”
齐泰见到机会来了,忙道:“由北面快马传来的消息说,张信背叛朝廷投降朱棣,朱棣业已平定北平。现在张芮、谢贵、葛诚被杀,余和退守居庸关,马宣撤往蓟州,宋忠率兵三万退保怀来。”
朱允文轻轻点头,道:“这些我都知道了。没想到张信会反叛朝廷,坏我大事,给我们添下不少麻烦,将来我不会饶他。”
黄子澄有些尴尬地道:“万岁,朱棣打着先帝的旗号,以‘靖难’为由,在北平起兵了。”
对到‘靖难’,黄子澄与齐泰很是难堪,因为朱棣‘靖难’的对象就是他们两人。
朱允文却很平静,道:“区区两万之众,能成得什么气候?张信救得了朱棣一时,却救不得他一世,暂且让他多活几日就是。”
黄子澄与齐泰从话里听出朱允文对北平起事的不以为然,内心很是忧虑,齐泰道:“万岁,有确切消息证实,已经消失一年多的孟飞龙在北平出现,随后又很神秘地失踪,很可能是在插手武林盟主的争夺。”
朱允文咬着牙怒道:“他果然还是贼心不死。”
黄子澄道:“万岁,孟飞龙与朱棣联合之后,不但是北平的军队人数会有所增长,其经济实力也会增强,这对我们平叛很是不利。燕兵素来善战,现在又得孟飞龙相助,如果我们不及早准备,恐怕不久河北将会尽失,一旦朱棣后方稳定,他就有机会继续坐大。”
黄子澄的一番话极为恳切,不能不引起朱允文的重视,他想了一想,道:“朕当然不会置朱棣于不顾,只是现在有一事尚拿不定主意。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北平平叛二卿以为谁可担当主帅之职?”
黄子澄与齐泰两人私下已经商量过,齐泰便道:“带兵打仗,智勇历练极为重要。与先帝一同南征北战的老臣大多已经作古,唯长兴侯与武定侯尚在,现在武定侯多病,臣以为长兴侯可以担当此任。”
黄子澄见到朱允文把目光望向自己,便道:“长兴侯老当益壮,又是陛下姻亲,臣以为齐大人所言不差。”
朱允文轻轻点头,终于下定决心,对齐泰道:“主帅就这么定了,齐卿负责兵部,出兵的事就由你来安排吧。”
武林盟主的盛会已经结束了半个多月,各派人马早都撤得没了踪迹,曾经热闹非凡的集茂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可是看似的平静下似乎正掩藏着一场危机。在集茂一处很偏僻的民居里,孟飞龙和上官柔、秦雪情、百里冰、南宫艳一起,正在听着程虎的汇报。
南宫艳由于受伤很重,身体尚未完全恢复,但是她听说姜雪婷有难之后,说什么也不离开孟飞龙身边,孟飞龙也拿她没办法。程虎则是孟飞龙手下缺人,也就留了下来。
程虎刚由外面回来,向孟飞龙与四女道:“在少林、武当回程的路上,我们事先布下了许多探子,可以说他们所到一地,一举一动全在我们的监视之中,但是我们的人到现在还没有发现雪婷姑娘的下落。这次我们派去的探子全是很有经验的老手,他们对我讲,如果少林与武当的队伍中带着雪婷这个人,一定是不会逃过他们眼睛的,所以他们几乎肯定地说,雪婷不在少林与武当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