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西蜀,前期的蜀政权因为巨大的生存压力导致执政大臣一致对外,从而避免了皇权受到威胁,无人实质性的威胁皇帝宝座,即便是有宦官,也缺乏专权的条件,只能是对政权进行部分干扰,又因上层社会的特殊地位,令宦官不敢过于放纵,所以就如前面说过的,蜀汉政权实际上并没有产生过真正的宦官专政,它的死亡,是上到刘禅下到荆、川士族全面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造成的,是诸葛亮、姜维不断北伐导致的士凋民疲造成的。
还剩下一个东吴孙氏政权没有谈。
江东孙氏会产生宦官专权么?
当然不可能。
想当年老祖宗孙坚给自己找的任务是&ldo;找董卓火拼&rdo;,所以他身边不产阉人,只有猛人,后来他中了埋伏,一不小心死了,于是他的长子孙策一生都在忙着夺回孙坚留下的基业,就这样一直忙到孙权长大,此时的江东只有仆人,没有阉人,一来因为战事频繁,实在没闲心搞这个,二来级别不够,一个地方割据势力,非王非侯,胡乱阉了他人似乎也不太合适。一直到孙权称王、称帝,东吴的宦官才合理合法的出现。
遗憾的是,出现了也就出现了,东吴的宦官们并未兴风作浪,因为他们没有机会,他们甚至连西蜀阉贼黄皓那样的运气也没有。
曹魏没出现宦官专权,是因为前期的帝王和后期的权臣都非常注重抓兵权,西蜀没出现宦官专权,是因为没有权臣威胁到帝王的生存,上下一团和气,有钱的时候一起赚,该死的时候一起死,所以宦官也折腾不起来,都是朋友么,而宦官之所以在孙吴也没忙出个万儿来,主要原因则是老孙家太强大,皇权、兵权始终不丢。
孙坚这辈子挺热闹,年轻时候就跟黄巾干,三十多岁了又跟董卓干,纯粹是打出来的,死也死在战场上,其长子孙策就更不用说了,称江东雄狮,二十多岁就定鼎江南,开创基业,只可惜死得太早,孙权也算是个马上皇帝,一辈子经历了包括赤壁大战在内的不少阵仗,江东政权开辟得不易,自孙坚以来,&ldo;以兵立国,以兵强国&rdo;的思路一直非常浓厚,兵,是孙吴政权的立国之本,决不轻易交给旁人。
相对于曹魏和西蜀来说,东吴政权还算比较稳定,也没出现曹魏的权臣专权,也没出现西蜀的宦官乱政,归根结底,还是要感谢孙权,因为这老人家活得实在是太长,他上台时才十九岁,驾崩时闹了个七十多岁,执政五十多年,军政大权从不放手,什么事儿都是老哥儿一个说了算,威信素高,将士用命,百官敬畏,他需要宦官帮忙?当然不需要,所以宦官是无法参政的。
可有人问了,齐桓公也是一代明君,为什么老了老了还闹了个竖刁专权呢?
我上面说了宦官专权的四个条件,其中一个就是&ldo;皇帝比较懒,对执政的兴趣不大,又不愿放弃政权&rdo;,齐桓公老的时候就比较懒,什么事儿都交给管仲,自己却躲起来偷着乐呵,这才给竖刁创造了献媚的机会,可孙权不是,这老家伙身体好,精神足,年纪大了以后反倒更能折腾,而且此公年老之后性情大变,再也不是从前那个任人唯贤的东吴主,转而却对谁都不信任了,把权力抓得梆紧,什么宦官外戚,谁也别想动歪心。
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孙权对权力的把持程度,那就是立嗣之争。
孙权的太子孙登死后,立孙和为太子,孙和的弟弟鲁王孙霸不服,便拉拢势力想取代孙和,最后两派干起来了,以陆逊为首的大臣支持孙和,以一伙儿公主、外戚为首的贵族支持孙霸,吵得是不亦乐乎,孙权一怒之下,把孙和给废了,把孙霸给杀了,这回让你们好好争!那位支持孙霸的公主也让他一顿臭骂,这公主的名字十分雷人,竟然叫鲁班,也不知孙权当初咋想的。
杀了孙霸,废了孙和,还不算完,孙权把陆逊的亲戚、亲信也来个一网打尽,谁让你们支持孙和来着?杀。硬是把这位火烧彝陵、大败刘备的陆大都督给气死了。随后孙权宣布:立孙亮为太子。
这件事可以看出,孙权对政务、军务把持的程度有多深,连陆逊这样的猛人都说整死就整死了,要知道,陆逊可是江东大士族的代表人物,陆逊本人又是外戚,孙权这么干就等于向江东的士族势力和外戚集团同时提出挑战,但他还是这么干了,因为他有把握,就是这么牛。
这么牛的老人家,大权在握,龙骧虎步,高下在心,他怕who?所以说三国时代的宦官算是生错了时候。
孙权死后,孙亮即位,诸葛恪辅佐朝政,诸葛恪,就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为什么是诸葛恪辅政呢?诸葛恪的前任陆逊,是江东土生土长的大士族之后,他的父亲、爷爷、爷爷的父亲,等等,历来就是江东的大官,而老孙家从孙坚那一代起,对江东就采取高压统治,孙家以兵为本,对吴地的盘剥很厉害,谁不服,刀兵伺候,这种并不人性化的政策从孙坚一直延续到孙权,所以这孙权为了继续这种政策,把江东的高门大户看作是潜在对手,非常警惕,他找了个借口把陆逊气死了,把诸葛恪抬上去了,这诸葛恪之所以走了这个鸿运,就因为他诸葛家不是土生土长的江东人,诸葛家两兄弟,诸葛瑾诸葛亮,都是山东沂南人,后来去了南阳种地,亮儿跟了刘备,瑾儿投靠东吴,属于外来户,外来户的势力自然没有本地人那么枝繁叶茂,所以孙权临死前把权力交给了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以避免当地大族把持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