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赏随后宣布:为惩恶扬善,这些个一个不留,全部杖死。
憨措大太可怕了,一根筋。
命令一下,长安市民争睹杖杀风采,那情景就好比八十年代严打一样,这三十几个被带到闹市区,挨个趴好了,几百个差役抡起大棍,猛凿了半日,全部打死,之后暴尸数日。
我的个天。在这件事之后,长安城里出现了三种情景,一个,是许多青年突然开始蓄发;二一个,是再也不见有人公开拿枪执刀的走路;三一个,是黑社会们不断围个火堆,边烤火,边龇牙咧嘴,干吗呢?走近了一看,哟,原来正在拿火把,往身上烧呢,干吗和自己过不去?回答:不烧去纹身,就得挨薛大人的棒子哦!
打击黑社会这个举措异常强烈的震慑了神策军,当时有不少游侠少年,和神策军关系都不错,犯了事儿就往军营里跑,地方官吏也没办法,自打薛元赏狂猛镇压黑社会后,很少有杀人越货者再往军营里逃了,神策军的暴虐行为也收敛了许多,长安市面,太平了不少,为了巩固成果,薛元赏还几次入得军中,与将领们谈心,晓以利害,那些个大老粗时间久了,还真就挺喜欢他的,一句话,神策军,制住了。
神策军老实了,武宗高兴,李德裕很高兴,哥们二人齐心协力之下,边境也稳定了,不听话的藩镇也给灭火儿了好几个,和前几代相比算是有了些许成绩,于是武宗,有些飘了。
人不能飘,飘会误事。
飘飘然之下,武宗在一件事情上加大了处理力度,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ldo;灭佛&rdo;事件,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剿灭佛教有三次,合称&ldo;三武之厄&rdo;,第一次,北魏太武帝灭佛;第二次,北周武帝灭佛;第三次就是这位唐武宗灭佛,这次史称&ldo;会昌法难&rdo;。
他为啥要灭佛哩?
因为武宗从小就喜欢道教,道教,是李唐帝王定下来的国教,老李家打坐天下那日起,就说自己是李耳的后代,后来武则天为了称帝,把道教给推一边去了,立佛教为国教,说自己是弥勒佛转世,目的就是为了颠覆李唐帝王在民众心中的根基,武老太太一蹬腿,后面的李氏子孙又把道教立为国教,直到唐宪宗时代,宪宗时期,李纯也不知吃错了哪颗药,突然特别虔诚的敬佛,弄得那位大文豪韩愈很郁闷,为此还上疏争辩,结果被贬到潮州当刺史,导致潮州土生土长的鳄鱼被他给灭绝掉了。
到武宗这辈儿,佛教已经发展得离谱,僧尼数不胜数,这让喜爱道教的李瀍心里很不是个滋味,道士们成天围着他,给他洗脑,说佛道不能并存,佛教乃夷狄之法,这个要是火了,咱道教就得衰,陛下请想,如果在您统治时期,道教衰落了,那您百年之后,还能成仙么?
武宗自幼习道,对成仙一说深信不疑,因此觉着不行,说啥咱也得成仙,这佛教留不得。留不得就得灭,找个借口灭吧,他就说佛教这玩艺害人啊,和尚不种地,尼姑不养蚕,不种地的吃粮,不养蚕的穿衣,此乃不劳而获,庙宇连成片,装饰极奢侈,此乃浪费资源,为净化社会风气,丫灭了!
到仇士良死的时候,武宗已经把灭佛工作持续了好几个月,和尚庙,拆了,和尚尼姑,还俗了,敢不还俗的,杀了,谁敢藏舍利子,打板子,谁敢进庙里烧香,打板子,折腾两年多,共拆4000多座庙,收回几千万倾田,26万僧尼被迫还俗,就连那日本、天竺来的洋和尚,也愣给还了俗。
这还不算,武宗还说不准使用独轮车!为啥咧?因为独轮车就一个轮儿,走在大道上,正好压在道中心,压了&ldo;道心&rdo;还了得?道士心中不安啊,所以,废了独轮车。道士们还说了:&ldo;黑衣天子理国。&rdo;为了防止这个篡位的&ldo;黑衣天子&rdo;出现,武宗说不准养黑的东西,什么黑猪黑鸡黑鸭黑狗,全戕咯!
这一番狂闹之后,武宗开始想办法成仙,宦官也治住了,藩镇也打服了,乐呵一下能咋地?来吧,嗑药!
历史一再重演。
看看李瀍成仙的方子,您就会懂得,想成仙着实不易:李子衣十斤,桃毛十斤,生鸡膜十斤,龟毛十斤,兔角十斤。
乌龟毛要找十斤,若在今日,得多少绿毛龟被拔光?最后一个最夸张:兔角!兔子角?!咱啥也不说了。
李瀍一面令人到处找乌龟毛、兔子角,一面急不可耐的问老道们,还有没有别的方子?道士说有啊,金丹,嗑吧您呐。
宪宗、穆宗的悲剧又一次发生了。
成仙之路是曲折而痛苦的,丹药凶猛,几个来回,李瀍就变得瘦骨嶙峋,他是忽冷忽热,烦躁难耐,乖戾无比,便问道士:&ldo;我咋不舒服呢?&rdo;
回答:脱胎换骨中。
答案是正确的,确实在脱胎换骨,眼看离驾鹤西去不远了。
唐会昌六年三月,李瀍实在太难受,又问道士,有什么方法缓解?
回答:改名字,瀍,主水,唐,主土,水土相克,改成&ldo;炎&rdo;,火土相生就好了。
好吧,咱改。李瀍改名为李炎,改后果然功效大涨‐‐死了,享年33岁。
武宗一辈子磊落大方,没怎么受过宦官的气,他对付宦官的不二法门,就是&ldo;神鬼怕恶人&rdo;,你凶,我比你还凶,歪打正着,让他给蒙对了,所以武宗一朝,政治相对而言,还算比较清明,但他临终前有一点还没搞懂,就是由于死得太快,还没指定继承人,武宗从未想过自己33岁上会一命呜呼,所以一直没指定谁接班,等他想指定的时候,已经深度中毒说不出话了,关键时刻,一位宦官挽救了危局,他叫马元贽,他是这么说的:&ldo;陛下,您子嗣尚幼,国家需要一位有能力的人来管理,陛下以为,吴王李怡如何?&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