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研究今日中国问题的各领域的学者们要研究当下农民工及其子女涉及的种种问题,读读这本非真人真事但却是真实的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现实生存状况的书也许是有益的。
31、周永生(外交学院教授):
关注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孩子就像蚂蚱一样在破旧的工棚里玩耍或学习。即使风雨飘摇的旧厂房,租来的旧屋,也难以成为他们长期使用的校舍。我们无法让孩子选择出身,但是,因出身而带来的歧视和不公的遭遇会在小蚂蚱心中播下什么种子?我们不敢想象!卑微的小蚂蚱没有权利接受教育,没有起码的人格尊严,这对那些自视清高或处于上位的人来说,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事情,但长远看来,社会动荡的祸胎将因此而酿成。
童心的世界永远是美好、欢乐和清朗的。这种童心保持越长,人的幸福指数越高。可惜,由于生活所迫,一些孩子过早地卷入了成人的世界,尽管他们依然用好奇、天真烂漫的孩提眼光看待成人世界,但成人世界的复杂程度是他们始料不及的。当成人世界的不公、虚伪和血腥扑面而来的时候,无情地打击、摧残了他们稚嫩的心灵。《草根儿》这部小说,正是以小主人公蚂蚱的观察和亲历,展示了社会底层农民工、农民工的孩子现时境遇的作品,是一部勇于面对社会问题,关心下层民众疾苦的力作。
32、蒋劲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农民工的孩子,&ldo;秋后的蚂蚱&rdo;,最卑微的群体,最不幸的生活,就在我们周围,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感知他们的存在,关怀他们的生活,就是在认识我们自己,关心我们自己的生活。他们在巨大磨难下顽强挣扎的生命力,会让我们的那些空虚、无聊和烦恼显得那么苍白和无谓。他们不幸,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关爱。然而,在《草根儿》里表现出的这种充满地气的草根力量,又是滋养我们灵魂的可贵营养。
33、郭巍青(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如果要为农民工的孩子们做一点事,我很愿意给他们读一读《草根儿》,讲一讲书中小主人公蚂蚱的痛苦。每一个跟随大人出来打工漂泊的孩子,都是苦命的&ldo;蚂蚱&rdo;。大家如果一块儿分担痛苦,也一定能够一起改变不公平的命运。成年人也应该停一下匆匆的脚步,听一听蚂蚱的故事。孩子单纯,看到了多少人间不平,而他们幼小的双肩,要扛着多大的社会压力。我们从此要想,怎么做才能对得起这些孩子们单纯的眼睛和心灵。
34、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读了曹保印写的《草根儿》,我但愿这是小说。因为小说是可以虚构的,这或许只是作者根据自己媒体工作的经验编写出来的故事。但是读了作者的《后记》我才明白,尽管这的确是小说,现实中的蚂蚱们和他(她)们的父母乡亲或许比这样的故事还要凄惨。我想,作者之所以没有写成纪实作品,是因为他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暴露社会的创伤,而是要尽一位公民的义务。朱学勤将这称之为车薪面前的杯水,但众城成城,一杯杯水最终会熄灭车薪燃起的大火。何况蚂蚱们应该有美好的明天,所以我还是但愿这是小说。
(本评语的标题为《但愿这是小说》)35、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现在,我们的城市确实有了极大的改观,面对不断拓宽的马路、大片的绿地和数不尽的高楼大厦,老师对孩子说:这就是新的城市,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但是,在城市中,还生活着另一些人,他们生活在城市中,而这个城市却不是他们的‐‐这就是像这部小说中的蚂蚱一样的广大农民工子女。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习惯了不平等,如果我们对这些熟视无睹,那么,这个社会就无和谐可言。
我希望童心是善良的,能像希望自己的生活美好、愉快一样,也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生活得美好、愉快,能为别人的不幸而落泪;希望良知不会随着时光的逝去和年龄的增长而衰减,不会使人变得麻木不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因此,也希望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不至于断绝。
‐‐题曹保印小说《草根儿》后36、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政治学教授):人们都说,经济发展使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越来越流通,然而,事实却是,经济发展却使城市里的孩子对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陌生,彼此越来越隔阂,如果你是城市里的一位孩子的家长,就让你的孩子读一读这本小说吧,让你的孩子透过《草根儿》这本小说的打开的窗口,去了解那个他们从来无所知的真实世界。不要让他的纯真的同情心在缺少心灵滋润的世侩生活中过早地干涸。
37、邓正来(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中国书评》主编):在&ldo;现代化范式&rdo;的支配下,国人关注的更可能是中国&ldo;都市化&rdo;浪潮中的城市居民的利益,而不太可能是中国&ldo;城乡二元结构&rdo;和&ldo;贫富差距结构&rdo;下的广大中国农民工子女之身体健康、受教育和生命安全的切实权利。而曹保印先生这本《草根儿》的小说,则会把我们的视线转向我们早就应该关注的、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中国农民工子女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