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s&rdo;形倚侧而立的姿势,是敦煌站立的菩萨所独有的样式。艺术帮了佛教的忙。单说这种侧倚而立的迷人姿态,就使得信徒们倾倒了。
(莫高窟第194窟菩萨、第45窟菩萨、第159窟菩萨)
这种&ldo;s&rdo;姿态在唐以前并不明显,菩萨们差不多全都肃然直立。直到大唐,菩萨才一个个换成这种站立的姿态。有人说&ldo;s&rdo;形站姿来自印度。即使这是从印度影响而来的,也一样经过画工们的天才创造。所谓创造,就是对生命美的一种瞬间的发现、捕捉与再造。
画工们的伟大,是把生命的感觉注入佛的躯体。
为此,你从高二十六米的南大像,感受到的不仅是庞大无比的身躯;更是他博大沛然的生命力。
塑工们有意把这巨佛安排在一个狭长的空间里,面积不足十平方米。然后将佛头塑成七米之大。这样,站在底层仰面而视,可以清晰看到佛的面部;站在顶层,又能看到一个无与伦比的巨大宏伟的佛头。你丝毫不会感到它不合比例。反而,那脸颊丰厚,五官凝重,却使你从这百倍夸张的生命体中受到强大的震撼。
(莫高窟第130窟南大像)
同样能使你体验到这种佛国威严的是天王和力士的塑像。他们作为护法与降魔的神,天王与力士的区别是,前者穿甲戴盔,后者袒胸露臂。
这尊力士像是同一题材的扛鼎之作。塑工抓住力士发威的一瞬,强调他全身虬劲的肌肉,暴胀的血管,绷紧的筋脉。一时发髻振颤,衣袂飞举,气势磅礴,威不可挡。你细看,无论身体各部分的比例,还是肌肉和骨骼的结构,都完全符合生理关系。你哪里还能从中找到他的制作原料‐泥土的感觉?它分明是一个声色俱厉的生命!
(莫高窟第170窟力士)
你去摸一摸他手腕上鼓起的血脉,那一准像打鼓一样有力地跳动!
在敦煌艺术中,天王力士是阳刚之气与雄健美的象征。如果把希腊的《掷饼者》搬来比较一下,你说哪个更使你怦然心动?
为什么《掷饼者》天下皆知;而敦煌力士却远在荒漠一隅,默默无闻?
泥塑的生命都是无声的,它们用来说话的是千姿万态的手,佛陀的手势有严格的规范。
印,就是佛陀的手的姿势。说法印。施无畏印。禅定印。与愿印。降魔印。莲花合掌印。
菩萨的手势没有严格规范。
除此观音有规定的手势之外,一般菩萨的手势各姿各态,千变万化。各种手势是各种心态,各种表示,各种各样的美。
从壁画中找出各种意味和美的手‐
闲雅的、文静的、舒缓的、轻盈的、松弛的、自在的、施与的、安定的、抚慰的、活跃的、灵验的、祈望的、豁达的、无欲的、纯净的、默许的、善待的、接受的、奉献的、期待的、迎取的、甜美的、含蓄的、羞涩的、尊贵的、温馨的、宽恕的、如意的、思维的……
各种各样的手叠现的速度愈来愈快。在音乐中化为旋动中变幻无穷的舞蹈者的手。
神佛们的手势是天国五彩缤纷的语言。单是敦煌的手,就构成一个世界,如此繁华的手势,一半来自人间生活,一半来自画工们的想象。
神佛们本来没有模样,全靠画工凭空的臆想。佛国的一切都是人用想象创造出来的世界。想象的事物更要靠想象的形象来呈现。
平庸的想象在常人的意料之中,非凡的想象在人们的意想之外。
壁画中佛国的魅力,其实是画工非凡想象的魅力,千形万状的形象,便从画工们的脑袋形成,然后通过他们的生花妙笔,活灵活现地跑到墙壁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