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记载(秦王政)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将军骜死。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鹤反,戮其尸。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
文中翻译过来就是:秦王政七年(前240),彗星先在东方出现,又在北方出现,五月,又在西方出现。将军蒙骜死了。秦军攻打龙、孤、庆都,又回师进攻汲地。彗星又在西方连续出现了十六天。夏太后去世。
八年(前239),秦王弟长安君成矫率领军队攻打赵国,在屯留造反了,结果他手下的军官都被杀死,那里的百姓被迁往临洮。前来讨伐成矫的将军壁死了,屯留的士兵在蒲鶮(he,鹤)又造反,致使他死后还遭到鞭戮尸体的酷刑。黄河的鱼大批涌上岸边,人们被迫赶着马车到东方去找寻食物。
目前争议最大的在于要命的几个标点符号:
其一、“将军骜死。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那么秦国著名战将蒙骜是怎么死的?他是死在征战龙、孤、庆都,还兵攻汲地的过程中,还是死在这之前?秦国为什么要攻打汲地?秦王的亲奶奶、亲祖后夏太后偏偏此时死了,这里面有没有什么玄机?
其二、“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可是也有一些历史记载是成矫叛逃去了赵国,成蟜投降赵国后,还被赵悼襄王封于饶(今河北饶阳东北)。这个事变可谓非常大的叛乱了,成矫也是秦王唯一的兄弟,就是货真价实的王爷呀,他放着好日子不过,为何非要叛乱不可?他是受到了樊於期的蛊惑吗?
其三、前来镇压成矫叛乱的将军壁也死了,他是怎么死的?其死后为何士卒们会哗变?最后是怎么失败的?“遭到鞭戮尸体的酷刑”的究竟是将军壁,还是另有他人?还是在屯留、蒲鹤造反的士卒戮其尸?
其四、“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人们被迫赶着马车到东方去找寻食物?东方是哪里,就是逃亡赵国和魏国或者韩国呀!一国的人口大逃亡,这可不是什么国家吉兆!是什么原因会造成黄河里的鱼儿大量跳上岸边,史书中没有提到洪水、河岸溃决,那就一定是因为发生了严重的地震或其他的灾变!
秦王嬴政权力交接的那些年间,天上彗星大量出现,秦国宫廷动荡不安,秦赵两国重开战,当时的天象、地相、人间似应都是多事之秋!
此外,还有一些更加出格的翻译和理解,就不再多说了,也都更加凸显出了古代中文的玄妙。
笔者的理解是:
1、在秦王嬴政即将亲政前夕,秦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内乱,成矫的叛乱只是宫廷斗争的延伸和对立双方矛盾激化的直接反应。秦宫内部的矛盾已经无限升级,就连前往镇压成矫叛乱的军队都分裂了!更要命的是军事内乱发生在秦国、赵国争夺的战略要地上党地区核心,其爆发的原因极为复杂。
2、从这场内乱的结果来看,秦王嬴政损了大将、死了奶奶、失去了弟弟或者是兄弟失和,秦王以及当时主政的吕不韦等人显然对此非常愤怒,就连对有罪者鞭戮尸体的罕见酷刑也祭出来了。不但如此,秦王恨死了成矫身边的将军樊於期,曾悬赏千金、封邑万户来悬赏获得樊於期的人头,以至于后来燕国太子丹认为只要取得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会受到秦王亲自接见,也就有机会让刺客荆轲去实施暗杀秦王嬴政的计划了。从另一方面讲,秦王是否是对弟弟成矫的叛乱十分痛心、肝肠寸断而迁怒与其身边之人呢?
3、史载:春秋时,周文王之后康叔被封于卫,其后代有卫昌公,太子居于汲(今河南省卫辉市),称太子汲,其后代支庶子孙遂姓汲氏。至于秦军为什么会“还兵攻汲”?这是为了扫清卫国的残渣余孽。因为此前,秦国已经攻下卫国,逼近魏国东郡,卫君角率领他的宗族迁居到韩国的野王(河南沁阳),凭借山势险阻,保住了魏国的河内。野王在今日河南焦作附近,而汲地(今河南省卫辉市)远在河南新乡附近,两地的距离不近,当时黄河的河道应当更靠近北方,汲地应当距离黄河很近。战国后期,卫国日见衰弱,只剩下帝丘(今日濮阳)一城,而卫侯也被贬号为君。
古代魏国的都城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当时黄河离城很远,今开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阳等县均在南岸。可见,卫国夹缝中求生存,是因为受到了当时赵国、魏国甚至齐国的护佑才没有被人很快消灭掉,其国际外交公关还是搞得比较好的。
4、秦国内乱,乱了敌人有利于赵国。赵国为什么未能趁机夺取战略要地上党呢?是力不从心还是其中另有隐忧?这个问题或者战略失误非常严重,也直接影响到了日后赵国的国运。这样的天赐良机都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赵国宫廷内部此时到底在忙乱些什么?
下面,我们就将目光转会先秦时代赵国与秦国的烽火战场,力争能够破译这些历史谜团!(未完待续。。)